天津市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条例(1999年)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3 23:00:56   浏览:879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天津市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条例(1999年)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


天津市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条例


天津市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条例
(1999年5月18日天津市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维护外商投资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外商投资企业,是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职工,适用本条例。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港保税区外商投资企业的劳动管理,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四条 市劳动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的主管机关,对外商投资企业依法进行劳动管理的监督检查。
  区、县劳动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工作。
第二章 职工的招用
  第五条 外商投资企业自主决定招用职工的时间、条件、方式和数量,但不得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六条 外商投资企业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得安排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作业和繁重体力劳动。
  第七条 外商投资企业在招用外国人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人员时,双方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分别办理就业许可和就业、居留手续。国家有特殊规定的,可以免办相关手续。
第三章 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第八条 外商投资企业与职工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外商投资企业与职工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九条 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一)劳动合同的期限;
  (二)工作职责和内容;
  (三)劳动保护和生产、工作条件;
  (四)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五)劳动纪律;
  (六)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当事人可以协商约定其他内容。
  第十条 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试用期内,职工享受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工资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和福利等项待遇。
  第十一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外商投资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企业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三)不履行劳动合同或者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
  (四)被劳动教养或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十二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外商投资企业不得依据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二)项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医疗期内的;
  (二)患有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在医疗和疗养期内的;
  (三)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工可以随时通知企业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企业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恶劣,严重影响职工身体健康的;
  (三)企业不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的;
  (四)企业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第十四条 职工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企业另行安排的工作,外商投资企业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职工。
  除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情形外,职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企业。
  第十五条 职工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机构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退出生产、工作岗位;鉴定为五级至十级伤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原则上由外商投资企业安排适当工作。
  职工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致残,享受国家规定的工伤待遇,外商投资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支付。
  第十六条 依照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二)项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外商投资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和医疗补助费。
  第十七条 外商投资企业出资培训的职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培训费用补偿事宜,按照劳动合同或者培训协议的约定办理。但因外商投资企业劳动条件恶劣或者非法侵害职工人身权利解除劳动合同的,培训费用不予补偿。
  第十八条 外商投资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工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提出意见。外商投资企业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劳动合同,工会有权要求重新处理;职工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的,工会应当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
  第十九条 职工一方可以与外商投资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集体合同。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由职工推举的代表与企业签订。
  集体合同签订后,由企业报送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
  外商投资企业与职工个人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
第四章 工资、社会保险和福利
  第二十条 外商投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标准、工资形式、津贴和奖励办法,由企业自行确定。
  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的实得工资,不得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
  外商投资企业应当根据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适时增加职工工资。
  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高级管理人员的实得工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外商投资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提取保险福利费用,用于职工的养老、失业及其他社会保险和职工在职期间的医疗费、住房公积金等项开支。
  第二十二条 外商投资企业职工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实行医疗期制度。
  职工在国家规定的医疗期内,享受病假工资、医疗等项待遇。职工实得病假工资不得低于本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第五章 劳动安全卫生
  第二十三条 外商投资企业必须执行国家和本市有关劳动安全卫生、职业病防治、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规定,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保障职工的安全与健康。
  第二十四条 外商投资企业发生急性中毒或者伤亡事故,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及时报告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和上一级工会,接受对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第二十五条 外商投资企业应当执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和休息日、休假日制度。
  外商投资企业因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职工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但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时限。
  外商投资企业安排职工延长工作时间,或者在休息日安排职工工作又不能补休,或者在法定休假日安排职工工作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向职工支付加班工资报酬。
  第二十六条 外商投资企业因情况特殊不能实行国家规定的标准工时制度的,经市劳动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实行特殊工时制度。
第六章 劳动争议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外商投资企业与职工之间发生劳动争议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和本市实施办法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八条 外商投资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对职工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不依照规定与职工订立劳动合同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不向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的。
  第二十九条 外商投资企业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或者侵害女职工、未成年工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规定延长职工工作时间的,由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可按照《天津市劳动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对职工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条 外商投资企业克扣、无故拖欠职工工资,拒不支付职工加班工资,或者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支付职工工资的,由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全额支付职工应得的工资报酬,并可责令外商投资企业向职工支付所欠职工工资报酬一倍至三倍的赔偿金。
  外商投资企业在职工医疗期内拒不支付病假工资或者以低于本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支付实得病假工资的,由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可责令外商投资企业向职工支付所欠病假工资一倍至三倍的赔偿金。
  第三十一条 外商投资企业违反劳动合同对职工造成损害的,或者职工违反劳动合同对外商投资企业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二条 外商投资企业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职工劳动,或者殴打、侮辱、体罚、非法搜查和拘禁职工的,对责任人员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职工非法扰乱外商投资企业工作、生产秩序,致使工作、生产不能正常进行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当事人对劳动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本条例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以及华侨在本市投资开办企业的劳动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94年7月14日天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天津市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办法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


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办法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


(1994年1月26日天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1994年1月26日公布施行)


第一条 为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加速本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科学研究的自由,鼓励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鼓励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三条 全社会都应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增强科学技术意识,注重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切实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成果,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应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活动。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领导全市科学技术工作,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组织制定全市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计划,制定相应的技术政策。
区、县人民政府领导本区、县的科学技术工作,根据本区、县的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工作。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市科学技术工作的宏观管理与统筹协调,编制科学研究发展计划方案。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范围内,管理科学技术进步工作。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进科学技术进步,使本市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进步因素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其增长的幅度要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第八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发展技术市场,运用市场机制,对科学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
第九条 有农业的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全市农业科学技术规划,编制本地区的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规划,逐步建立区域性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实验区和种养业品种改良繁育基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
第十条 市和有农业的区、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和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条件,支持建立农民科学技术协会、专业技术研究会和其他群众性科学技术推广服务组织。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群众性科学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可以依法进行农业技术承包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
第十一条 农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科学技术工作者,可以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科学技术经济合作组织,其中对农业提供技术服务的,享受国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的支持。
第十二条 各级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支持乡镇企业和城市集体企业的科学技术进步,鼓励大中型企业、科学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以各种方式为乡镇企业和城市集体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制定实现科学技术进步的目标,并采取措施,推进企业科学技术进步。
企业应当充分发挥总工程师或者技术负责人在科学技术进步工作中的作用,实行技术工作责任制。
第十四条 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应当经过咨询论证,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逐步推广和采用国际标准,完善企业技术标准和质量、计量规范管理。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管理人员、科学技术工作者和工人的技术培训制度,不断提高职工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十七条 本市建立新技术产业园区,对区内企业在税收、信贷、人才流动、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企业、科学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在新技术产业园区内,可以创办或者联办高新技术企业,并享受国家和本市规定的优惠政策。
第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重点基础性研究课题,由市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各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支持和加强基础性研究及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第十九条 本市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和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扶持优秀青年的科学研究活动。
第二十条 市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本着集中优势、重点发展、择优支持的原则,对独立科学研究开发机构实行宏观管理。
第二十一条 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创办民营科学研究开发机构,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对其中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机构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应当同样享受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有关优惠政策。
第二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对于从事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重大工程项目研究、重大科学技术攻关项目研究、重大社会公益项目研究的科学研究开发机构,根据实际需要,按项目每年为其拨付一定经费,用以改善科学研究条件和更新实验手段。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提高包括优秀技术工人在内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社会地位,逐步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对在工作中应用科学技术做出显著成绩的,给予优厚待遇。
第二十四条 本市逐步实行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聘用合同制,健全人才交流中介服务组织,为人才合理流动创造条件。
第二十五条 科学技术工作者有依法创办或者参加科学技术团体的权利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各级科学技术协会和学术团体,应当在组织科学技术工作者参加学术和技术交流,参与科学技术重大项目的决策论证,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开展咨询服务,以及维护科学技术工作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作用。
第二十六条 科学技术工作者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侵犯本单位技术权益的前提下,经所在聘用单位同意,可以在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兼职,其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
科学技术工作者从事兼职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 有关单位或者组织对科学技术工作者完成职务技术成果,或者履行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的,应当从所获得的技术性纯收入中,按照规定提取奖酬金予以奖励。
第二十八条 出国留学人员以外币向本市企业投资进行技术开发或者实行技术入股的,依照国家和本市的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第二十九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措施,吸引国内外科学技术工作者来本市工作;对来本市工作的出国留学、进修人员,本着来去自由的原则,为其提供方便,并在解决住房、医疗保健、配偶和子女进市户口等方面给予照顾。
第三十条 具有高级职称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根据工作需要、本人意愿和健康状况,经批准可以按照国家规定延长离休、退休年龄。
第三十一条 离休、退休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可以创办、领办科学研究开发机构和科学技术企业。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为离休、退休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从事科学技术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第三十二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应当逐年有所增加,其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克扣、截留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
第三十三条 全市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经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逐年提高,并逐步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具体比例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三十四条 企业应当逐步增加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其技术开发费按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费用。
企业技术开发费的使用列入企业年终审计。
第三十五条 金融机构应当设立专项科学技术开发项目贷款,根据需要逐年增加贷款数额,并优先发放。
第三十六条 企业和具备企业法人资格的科学研究开发机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向社会筹集科学技术开发资金。
第三十七条 本市建立科学技术投资风险基金,支持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第三十八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开展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
本市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个人,可以依法与境外的科学技术界开展科学技术合作,举办科学技术研讨会、展示会、展览会等活动。
第三十九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鼓励企业引进技术,扩大出口,推动双向技术交流。其中为发展高新技术需要进口的设备及其零部件,以及出口高新技术产品,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第四十条 参与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利益。对属于国家严格控制的珍贵生物种质资源的出境,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有关部门批准。
第四十一条 境内外的组织和个人来本市投资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可以采取合资、合作或者国家准许的其他形式,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四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四十三条 各级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对违反本办法的组织和个人,有权进行检查、督促,并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处理建议。对违法情节严重的组织和个人,或者应当作出处理而拒不处理的有关主管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予以处理。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或者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玩忽职守或者滥用职权作出错误科学技术决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
(二)侵犯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自主权,干扰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正常活动的;
(三)挪用或者克扣科学技术经费的;
(四)压制发明创造,打击迫害科学技术工作者的;
(五)侵害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发明权、专利权、著作权或者其他科学技术成果权,扣发科学技术工作者应得的荣誉证书、奖金或者报酬的;
(六)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弄虚作假,骗取优惠待遇或者奖励的;
(七)非法窃取或者泄露科学技术秘密的。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4年1月26日

南通市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市区保障性商品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市区保障性商品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通政发〔2007〕53号



崇川区、港闸区人民政府,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南通市市区保障性商品房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7年6月1日市第十二届人民政府第6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南通市市区保障性商品房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规范保障性商品房配售管理工作,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市区(崇川区、港闸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下同)范围内保障性商品房的配售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保障性商品房,是指由政府提供的限房价、限套型、限对象、限转让,定向配售给市区有一定购房能力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
第四条 市房产管理局是市区保障性商品房管理的扎口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配售管理工作。
市发展改革、国土、规划、建设、财政、民政、物价、统计、公安、劳动保障、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各区政府(管委会)以及街道(乡镇)、社区等基层组织,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保障性商品房建设、配售、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 申购条件
第五条 申请购买保障性商品房的家庭应当同时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申请人及其共同申请的家庭成员(指配偶及具有法定赡养、抚养关系的成员,下同),在市区工作和生活,且其中至少有2人取得市区常住居民户籍(非农业户,以下简称市区城镇户籍)时间满5年;
(二)申请人及其共同申请的家庭成员不少于2人;
(三)家庭人均收入符合市政府确定的住房保障低收入家庭标准;
(四)家庭全部资产(包括房产、车辆、存款、有价证券、投资、股份、债权等)在住房保障低收入家庭年收入标准上限的6倍以下;
(五)家庭无住房或人均住房(含私有住房和租住公房)建筑面积低于15平方米(含)。
第六条 申请保障性商品房实行家庭成员全员申报制。配售保障人口按家庭中有市区城镇户籍的人数计算。
户籍因就学(不含出国留学)、服兵役等原因迁移出市区的,仍可作为共同申请和计算保障的家庭成员。
户籍因就学迁入市区的,就学期间不计入取得户籍时间。
第七条 申请购买保障性商品房的家庭,现有住房面积应按家庭成员名下全部房屋面积合并计算,包括租住公房和私有住房(含使用宅基地建设的市区农村住房)。
第八条 申请人及其共同申请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购买保障性商品房:
(一)本办法实施后有转让(出售、赠予或以其他方式转移,下同)房产行为,且转让前住房面积超过规定标准的;
(二)已享受过政府住房保障其他优惠政策,包括优惠购买公有住房、经济适用房、解困房、集资房,拆迁公有住房获得安置房或领取货币安置款,以及经济适用房政策性补贴等,且优惠购买、安置或货币补贴面积超过规定标准的;
(三)已享受低价位商品房保障的;
(四)曾使用市区农村宅基地指标建房,未分户居住或分户居住不足5年的;
(五)已婚夫妇离异时间不满2年的。
第九条 申购保障性商品房的家庭,现租住公房(包括单位自管公房和直管公房)的,须解除租赁关系。现租住的直管公房由市房产管理局收回,纳入保障性住房统一调剂解决其他住房困难家庭。
申购保障性商品房的家庭,现有私房面积应当抵减保障性商品房配售面积;不抵减的,其等面积部分的配售价格按规定标准提高50%计算。
第三章 申购程序
第十条 申请购买保障性商品房,按照个人诚信申报、社会公示监督的原则办理,具体程序如下:
(一)申请人可在户籍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或到市房产管理局领取《南通市市区保障性商品房购买申请表》;
(二)申请人按规定如实填写后,向市房产管理局提交申请表和相关证明材料;
(三)市房产管理局初审后,将申请人申报的有关情况(主要为家庭人口、现居住地点、住房状况、家庭收入、家庭资产等),首先在其所在社区或单位进行公示(申请人户籍所在地和实际居住地不一致的,同时在两地公示);然后在本市公开发行的报纸或其他媒体进行公示。公示时间分别不少于15天。
(四)在公示期内有异议且经由房管、监察、社区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调查核实异议成立的,确认不符合条件,书面告知申请人;在公示期内无异议或经调查核实异议不成立的,确认符合条件,发给《购买保障性商品房批准通知书》。
(五)经批准取得购房资格的申请人,由市房产管理局按申请顺序予以编号,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一条 申请人提交《南通市市区保障性商品房购买申请表》时,需提供下列证明材料:
(一)申请人及其共同申请人的户口、身份证明,婚姻状况证明,赡养、抚养关系证明。
(二)申请人及其共同申请人现有房产(包括户籍所在地、实际居住地及其他相关房产)的证明资料,私有住房提供房屋所有权证或购房合同,租住公房提供租赁合同,农村住房提供建房审批表。
(三)申请人及其共同申请人所在单位出具的上一年度收入证明(含工资、奖金、各类补贴、福利、加班费及其他收入);无单位的,提供失业证或其他相关证明以及社区出具的收入情况证明。
(四)因在本市大中专院校读书取得本市户籍,且毕业后直接在市区落户的,提供毕业证书及在市区工作的相关证明;
(五)因就学(不含出国留学人员)、服兵役等原因迁出户籍的,提供原户籍所在地派出所证明;
(六)因支援内地、边疆建设等原因迁出户籍,现已返回市区定居且户籍回迁的,提供相关证明;
(七)低保、特困、残疾等特殊困难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家庭,提供相关证明。
上述材料涉及各类证件或合同等,应提交经申请人签字确认的复印件,并提供原件核对。
第四章 配售管理
第十二条 保障性商品房限中小套型,建筑面积最高控制在80平方米左右。配售控制标准为:2人户50平方米左右靠套型、3人户60平方米左右靠套型、4人及以上户80平方米左右靠套型。
符合申请条件的家庭只能购买一套保障性商品房,购买后所有家庭成员实名记入住房保障档案系统。
第十三条 保障性商品房实行政府定价,具体配售价格由市房产管理局会同市物价局测算后报市政府确定。
第十四条 市房产管理局根据保障性商品房的建设情况,及时在本市公开发行的报纸或其他媒体上发布公告。公告内容主要包括:房源数量、楼盘地段、配售价格、开发建设单位以及选购登记日期。
第十五条 申请人可根据配售房源的供给情况,在公告规定期限内以书面形式向市房产管理局进行选购登记。登记选购的申请人数超过可供房源总量的,由市房产管理局组织公开摇号,确定购房名单和所选房号。公开摇号未摇中的申请人实行轮候。
第十六条 实行轮候的申请人每年须到市房产管理局进行年审登记。申请人家庭情况发生变化的,应提供经社区证明的书面材料。未进行年审登记的,视为放弃申购,退出轮候。
第十七条 经核准确定配售的申请人家庭,应在规定时间内办妥购房手续;未按规定办理的,取消配售资格,三年后方可重新申请,在此期间不得享受政府其他住房保障政策。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保障性商品房是政府提供特殊优惠的住房,由市房产管理局在《房屋所有权证》上加盖“保障性商品房”印记,不得转让、出租或作其他处分,但可申请政府回购。
第十九条 申请人购买保障性商品房,可以提取家庭成员及其直系亲属名下缴存的公积金,但不得以所购房屋办理抵押。
第二十条 购买保障性商品房的家庭,应按规定缴纳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专项用于房屋公共部位、共用设施保修期满后的维修和更新改造。
第二十一条 购买保障性商品房的家庭,收入状况和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的,应当退出所购保障性商品房。市房产管理局应当定期进行检查复核。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二条 申请人申报不诚信,弄虚作假、隐瞒家庭收入和住房情况,经查属实的,取消申购资格;对申请人已骗购的保障性商品房,由市房产管理局责令退回,注销房屋所有权证,并通报有关单位记入个人征信档案。
对出具虚假证明的单位,依法依纪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三条 保障性商品房相关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障性商品房建设、配售和监管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依纪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第五条“住房保障低收入家庭标准”暂定为上年度人均月收入低于900元(含),“住房保障低收入家庭年收入标准上限的6倍”按家庭成员人数×900×12×6计算,以后调整另行公布。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7年7月1日起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