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06:56:35   浏览:826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中国 缅甸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的决议

(1960年2月17日通过)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决定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
愿望保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持久和平和亲密友谊,
深信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睦邻关系和友好合作是符合两国的切身利益的,
决定为此目的,根据两国共同倡议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缔结本条约,并且议定下列各条:
第一条 缔约双方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二条 缔约双方之间应有持久的和平和亲密的友谊,双方保证用和平协商的办法解决双方之间的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
第三条 缔约双方保证互不侵犯,不参加针对另一方的军事同盟。
第四条 缔约双方声明,它们将本着友好合作的精神,按照平等互利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加强两国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第五条 由于对本条约或本条约的一条或数条的解释或应用而发生的任何分歧或争论,应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协商解决。
第六条 一、本条约须经批准,批准书应尽速在仰光互换。
二、本条约在互换批准书以后立即生效,有效期十年。
三、除非缔约一方在期满前至少一年用书面通知另一方终止本条约,本条约将无限期继续有效,但是,任何一方都有权终止本条约,只要在一年前用书面将此种意图通知另一方。
缅甸联邦总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在本条约上签字,以昭信守。
1960年1月28日订于北京,共两份,每份都用中文和英文写成,两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全权代表 缅甸联邦政府全权代表
周恩来 奈温
(签字) (签字)
* *
这个条约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于1960年2月19日批准,缅甸联邦总统于1960年5月12日批准。条约自1960年5月14日生效。
相关文件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决定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全权代表的决议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的决议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进一步加强迎奥运文明执法工作的通知

公安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迎奥运文明执法工作的通知

公交管[2008]15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交通管理局、处:
为服务奥运,提升交通警察执法形象,提高交通管理执法水平,以抓细节树良好形象、抓培训增强基本功、抓规范提升执法质量、抓督察解决突出问题、抓服务创和谐氛围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迎奥运文明执法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严格路面执法要求。要严格落实规范用语、规范手势、规范告知、规范敬礼、规范装备使用等规定,进一步规范路面民警的执法行为,改进执法方式,提升执法形象。
二、推进事故快速处理。要进一步推进建立、完善事故快速处理机制,实现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和保险理赔“一站式”服务。要进一步推进交通事故证据公开,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提高交通事故证据公信力。
三、提高窗口单位工作水平。要制定、完善窗口单位民警接待群众规范,重点解决办事效率不高、接待群众态度冷漠等突出问题。落实限时服务、预约服务制度,深化值日警官咨询、引导服务,实现办事提速提效、服务创质创优。
四、开展岗位实战技能培训。采取讲授座谈、现场观摩、案例评析、模拟演练等方式,加强指挥疏导交通、查处交通违法行为、快速处理交通事故、规范使用执法装备、窗口办牌办证等岗位基本技能的培训,提升一线民警实战能力。要通过随岗练兵,使民警掌握应对、处置突发情况的技能,能够在第一时间化解矛盾。奥运赛区城市、旅游城市要重点加强对涉外、涉奥交通违法、交通事故和临时入境机动车、驾驶人办牌办证等业务的培训。
五、严格落实执勤执法、事故处理工作规范。要通过观看教学光盘、现场观摩、模拟示范、情景演练等方式,分别组织民警学习《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工作规范》、《事故处理岗位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规范执勤执法行为。
六、严格落实技术监控设备使用规范。要按照《公安部关于规范使用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的通知》(公通字[2007]54号)和《公安部关于开展“两整顿两规范”工作的通知》(公传发[2008]245号)要求,重点排查整改技术监控设备设置、取证、资料审核、违法信息告知、依法检定等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
七、严格落实执法评价工作规范。按照《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核评议规定》(公安部令第60号)和《关于加强交通警察执勤执法考核评价工作的通知》(公交管[2006]154号)要求,落实对执法程序、执法效果、执法纪律、执勤执法工作量、执法质量、接处警等重点内容的考核工作,变单一考核为综合考核,变注重结果为注重过程,提高考核评价工作的实效性。
八、强化对执法质量的督察。进一步完善值日警官和法制员制度,强化对警容风纪、执法态度的监督,严格把好法律文书、交通事故案卷质量关,定期分析执法档案,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执法质量的动态督察、日常督察和效果督察。
九、提高服务群众能力。要在制定出台交通管理、管制措施时,充分考虑群众需要,深入调研、广泛论证、做好宣传,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定期组织开展警营开放活动,加强警民沟通,充分听取群众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意见。积极回应群众的正当诉求,结合本地实际,实施便民利民措施。
十、正确处理教育与处罚的关系。要切实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执法工作的最终落脚点,突出执法的社会效果。要对严重影响交通安全、人民群众关注的严重违法行为依法处罚,对轻微违法要以教育为主,不能因执法不当激化矛盾。
请各地结合实际,抓紧部署落实。有关工作情况及时报局。
  
  
  
   二00八年七月七日

自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提出以来,理论和实务领域日益倚重“缓刑”作为“宽缓”的重要路径予以探讨、完善。刑法修正案(八)正式以社区矫正作为缓刑执行的制度化形式,缓刑执行从主体、方式到法律后果等方面的专业化和制度化增强了缓刑作为一种刑罚方式的制度价值,缓刑适用应该以此为契机作出刑罚配置意义上的优化和完善,探索适宜、利于我国刑事法治进程的司法模式。

在刑法修正案(八)之前,我国缓刑制度从形似的角度应该更贴近大部分大陆法系国家的缓刑制度,不附加专门的社区矫正。“社区矫正(community correction)”是发端于英美法系国家的一种后现代的社区刑罚制度,典型的适用对象是由于自身原因而在行为模式上需要监管、矫正的失范人群。在美国缓刑(probation)制度中,缓刑既是一种刑罚方法,又是一种替代监禁的行刑制度:作为刑罚方法的缓刑是这种非监禁制度在美国的最早形态,这种限制自由的监督考验状态即刑罚本身,更接近我国的管制刑;而作为替代监禁的行刑制度时则是现在为美国许多州所采纳的“社区矫正”。相对于传统的监禁刑罚方式,社区刑罚具有避免短期监禁刑弊端、节约司法成本、有助犯罪人社会化等方面的优势,不仅在美国,也在世界其他国家得到广泛运用,并形成世界范围的刑罚社会化浪潮。但我国现行缓刑制度的肇始并非是如英、美或者法国、比利时那样,是现代化国家面临的刑罚相对失效的情况而做出的刑罚方式探索,而是在新中国的建立初期,对一部分罪行相对较轻并且从犯罪类型上可排除再犯及人身危险性的犯罪人,从利于生产、生活的角度出发,对其在法律层面给予否定评价的同时以不剥夺人身自由为一般情况的一种政策性较强的刑罚制度,包含着“以观后效”的司法策略。

探讨我国的缓刑适用,还要注意关于犯罪成立的问题。我国刑法典中犯罪定义包含定量因素。缓刑之所以在英美国家受到普遍的欢迎并保持较高的适用率,不能忽视的原因是大量“轻罪”的存在,这种“轻罪”并非我们在我国刑法框架内讨论的法定刑为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犯罪,而是在没有数额、情节犯的制度下,比如酗酒、超速驾驶、家庭成员之间的不恰当肢体接触等都是“有罪”的刑事语境中,这样的行为被称为“轻罪”。这还意味着,一系列相关的犯罪统计数据含义也相去甚远:比如,在这些国家的犯罪案件统计中,相关统计结论给出被判处“缓刑”并正在接受“社区矫正”人数大大多于监狱服刑人数时,实际上包含了我国的治安处罚、人民调解等诸多非刑事处理案件。

在我国缓刑制度的设计初衷和入罪条件限制的具体情况下,社区矫正这一制度有效针对的失范人群在我国的惩罚性制度框架内,并没有完全进入缓刑规制的范围,同时,可能被判处缓刑并接受社区矫正的犯罪行为人,比如大量的过失类型犯罪人、法定犯犯罪人,他们的矫正必要性和效果有待我国的司法实践检验、探索。缓刑并不是非监禁与矫正的简单相加,更好的发挥社区矫正模式的缓刑,更倚重市民社会的成熟发展,需要司法人员的实践智慧和经验和捋顺的罪错与惩罚体制的一体化模式。正如自由刑渐次取代肉体刑的刑罚进化规律,我们有理由相信非监禁刑罚方式会在这一进化过程中,在不同国家的法治进程中、人文和历史土壤中,在各自适宜的时候得到历史和社会的选择。之后刑法修正案(八)缓刑的良好过渡和相关的刑罚效应各界拭目以待。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 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